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

文人相“重”

发布时间:19年12月11日 信息来源:检察院 编辑:兵团检察院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兵团检察院

 文人相“重”

方向华

研究生毕业那年,同学隋奎送我一本他的毕业论文《多法域视野下的建筑节能路径探析》,我回赠他一本《论德国宪法中的教育保障条款》,互相作为毕业纪念。虽然两个人的研究方向大相径庭,一个是环境法方面的,一个是宪法与行政法方面的,但和而不同地传递着一份亲切,一份感情,一份惺惺相惜,彼此珍惜的友谊。

自从毕业分开之后,现在的我们相聚千里万里,一个在天津,一个在新疆。尽管路途遥远,使我们不再像当年那样朝夕相处,天南海北地侃侃而谈,但每每整理书籍时,看到书架一角的那两本论文,不免思绪万端,感慨良多,而又亲切如初。

记得当年在南开时,我们经常在一起吟诗作赋,虽然我们两个都不是文学院的,不是中文专业的,但是因为各自从小对语文的热爱,使两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年青人,若干年后相聚到了天津,相聚到了南开,并且做了同学。因为宿舍挨得很近,所以我们经常互相串门儿,互相探讨。漫步校园时,一起逛街时,即使躺在床上互发短信互相调侃时,总是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时时地碰出思想上的火花来。

人们常说“文人相轻”。当然,说这句话的很可能也是个文人。这是心得,是无奈,更是对几千年来中国文人通病的深刻反思与精辟总结。然而,文人也有相“重”的一面。

文人的“重”,是重视,是尊重。或赠字画,或解危难,或惠存书籍,亦或 吟诗对赋 。它是一种表达对对方的欣赏,敬慕的方式。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欣喜,是管鲍之交,不计前嫌的包容, 更是理解,是关爱,是患难之时的支持与帮助。当年,在范曾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他拿着自己的画作《屈原》,去北京找郭沫若,郭沫若很是欣赏,在上面欣然题诗,诗画成趣,相得益彰,成为美谈。李敖大师曾经赠送过胡适先生一些书籍,在李敖穷困潦倒之时,胡适慷慨解囊,施以援手,“友以自大其身,求士以求此身之不朽”一生的胡适,不曾想,若干年后,已经作古的胡适,却没有人为他整理书籍,为他公正评判,而他当年资助过的李敖,完成了他的遗愿,更是在二零零五年来大陆文化之旅时,亲临北大,为这个备受争议的当年的北大校长、教授的胡适出资雕铜像,树碑立传,胡适现在在天有灵,可以瞑目矣。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去世,金庸先生写了一副挽联:”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

同行不一定是冤家。很多时候,可以互相成就对方,达到双赢的效果。杜甫对李白的推崇,欧阳修对苏轼的推崇……盛赞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赢得了胸怀大度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