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栉风沐雨,春华秋实。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兵团成立70周年,也是兵团检察机关恢复重建40周年。一代又一代兵团检察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在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党中央对兵团的定位要求,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新疆爱兵团主题,聚焦“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面向社会各界开展“我与兵团检察”主题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将陆续在此刊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您点个赞或者推荐给亲朋好友。每篇文章阅读量和点赞量将作为评奖的重要标准。
生命中总有一些记忆像花一样深埋在我心底,尽管时间飞逝,它却不会因此而淡了颜色,褪了芬芳,反而在时间的冲洗下更加鲜艳,成为激励和温暖我一生的财富。
记忆是花蕊,在时间之水的滋润下,开出了迷人的花。
记得孩提时候,见到警察与检察制服十分相近,我笨笨地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心里只有羡慕和崇拜,只记得检察与警察都是一样威武有和气势,都是戴着大沿帽,头顶国徽,从事阳光下最正义的职业。中学时代,天天忙着应付考试,往返在城市与团场之间,无论是在书本里,还是在生活中,对法律都没有具体而深刻的感受。直到高考结束后,一纸写着经济法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将我与法律生硬的联系在一起。从那时起,在老师和书本的牵引下,我对法律有由浅到深的研习,对公、检、法机关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真实法律实践和检察工作还是很疏离。
对法律最直观的了解,是在法院实习时旁听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在心里我将开庭的全过程与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条文一一对照着,才发现开庭程序一点也没有走样。对检察最直观的了解,也是在那次旁听中感受到的。法庭上,我的注意力被公诉人与辩护律师针锋相对、见招拆招的交锋深深吸引了,那场犹如战场上酣战的敌我博弈,让口才笨拙的我暗自形愧。那时我曾幻想过如果我是一名公诉人,是否也能在公诉席上控诉辩驳、机敏应对、决胜千里;但辩护律师那份犀利和敏锐,我自知招架不住。回头想想,自己也说不清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脑海里对检察院的印象越来越深刻,犹如烙痕清晰可见。
记忆是花香,在时间之风的吹动下,飘散到更远的地方。
毕业之后,几经波折的我接到了去沙井子垦区检察院上班的通知,在那之前我已经在法院实习了很久。那时,我已知道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检查”公安机关“作业”的司法机关。初次进院,五间办公室和不足三平方米文印间,三、四个人挤一间办公室是常事,艰苦的环境没有使同事们意志消退,没有勾出我的不安和惆怅。相反,同事和领导们如数家珍般地告诉我,这个院是如何从一两间办公室、三四个人、一辆破摩托车白手起家和发展壮大的,他们手把手教会我写简报、写汇报,教会我办案、吃苦、做人,我学到了享用一生的立身之本。
记忆是花茎,在时间之树的支撑下,绽放出花朵的美丽。
在那幢公、检、法机关共同使用的三层办公楼工作两年后,我跟同事们一块搬进了一栋三层楼高的砖混楼。当全院17名干警从挤在不足200平方米的办公环境里,换到1000平方米有着自己产权的办公楼内,不再寄居办案办公时,可以看见老同志眼里的隐隐藏着的泪花,一时让人感慨万千,时常提起六个人共用一间小办公室的日子。记得那次,检察长找我谈话时语重心长:年轻人要多学多记,接好老一辈的班。他虽然四十出头,但人生经历丰富,就学、参军、转干、深造、提拔一气呵成,角色转换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自然,而且法律知识和实务经验深厚。领导与我谈的专一透彻,让我印象深刻,铭记于心。他对工作思路清晰,要求近乎苛刻,全院干警在他的带领下,从年头忙到年尾,马不停蹄外调取证、侦查预审,以“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节奏打了个翻身仗,获得了“五好检察院”的光荣称号,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塑造检察机关威望。当我穿上检察制服走在大街上,迎面而来的群众路过后又扭头用目光注视着我的时候,我体会到了从事检察职业的幸福与尊严。
记忆是花种,在生命的延续中,代代薪火相传。
前几天,建院时的第一任检察长从上海来疆,重游曾故地,探望亲朋老友。当他看到建院时三四间办公室已淹没于棉田枣园之中,他一手兴建的干警住宅和一间办公室已拆迁建了居民小区,就连他走时搬进的政法综合楼也拆建成了商住楼,取而代之的是面积达千余平方米、拥有独立产权的三层办公楼。庄严肃穆的玻璃墙、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设施齐备的会议厅、所有办公设备一应俱全,精神矍铄他不住地点点头,脸上抑制不住满意和欣喜。欢送的人群中,老检察长鬓角的斑白清晰可见,身影渐渐远去,想起曾经见过那些老照片,那些开疆拓土,屯垦戍边的先辈们,我感动莫名,想到了无数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正是有这种奉献精神不断延续,才有了今天花一般的幸福日子。
这些变迁让我感动,让我成长的记忆永远不会风化,并时刻萦绕心底,成为珍视眼前、追求无比绚丽明天的不竭动力。
(作者:张清华 金银川垦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