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

兵团检察官做客《法治零距离》——以数字赋能助力新时代法律监督跑出“加速度”

发布时间:24年12月30日 信息来源: 编辑:廖伟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廖伟

“一袭检察蓝,

是矢志如初的法治信念,

是公平正义的信仰航标;

 

一颗赤子心,

以怀抱星辰大海的热忱,

去阐释果敢无谓的检察担当。

……”


近日,兵团检察机关的四名检察官做客兵团综合广播FM88.2《法治零距离》特别节目,以直播访谈的方式与听众分享兵团检察机关在深化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助力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中的办案故事。

1

在解答“数字检察是什么”“如何助力法律监督‘加速度’”时,兵团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副主任戴哲宇谈到:

数字检察是数字中国在检察机关的具体体现,是指数字中国建设整体规划下,充分深度运用大数据,最大限度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促进检察办案更加公正,检察管理更加科学,检察服务更加精准,其根本是赋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

截至目前,兵团检察机关通过应用1600余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办理案件1800余件。其中,制发检察建议书600余份、纠正违法通知书100余份、司法救助决定书40余份,发放司法救助金95万余元,通过办理相关案件督促挽回国有财产3亿余元。石河子市检察院等13个检察院相继进入最高检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广活动“模型应用优胜检察院”前一百名,石河子市检察院研发的民事案件公告送达违法监督模型进入全国“模型推广优胜检察院”前一百名。相关工作经验在西北片区数字检察工作现场会上交流,并在全国检察机关数字检察工作推进会上予以肯定和推介。

在介绍第一师检察机关办理的“排污许可登记管理执行情况公益诉讼监督案”的办案经验和方法时,阿拉尔垦区检察院三级主任科员胡苏晓谈到:

排污许可制度是国家为加强环境资源管理采用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凡是需要排污的单位和个人都须事先向环保部门申领排污许可证,获批后方可排污。一师检察机关摸排到部分企事业单位无证排污线索后,工作陷入困境,数字检察战略的持续推进为工作开展送来“破局之法”,通过模型应用保证了调查取证全覆盖,发现无证排污线索528条,排污不规范线索58条,总结出“大数据+公益诉讼+专题磋商+检察建议”工作方法,强化“检行”衔接,凝聚监管合力,行政机关对相关问题均予以整改落实,并建立协作工作机制。在数字检察助力之下,一师检察机关3件公益诉讼典型案例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高质效案件。

在介绍第七师奎屯垦区检察院办理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公益诉讼监督案”的办案经验和方法时,该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张芳谈到: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为了保障残疾人权益,由没有按照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缴纳的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残疾人就业和保障残疾人生活,同时通过缴纳残保金的方式间接推动用人单位接纳残疾人就业。但现实中存在部分用人单位通过瞒报用工人数等方式既不安排残疾人就业也不缴纳残保金的情况,侵害国有财产和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奎屯垦区检察院发现该问题后通过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解决线索查实难、调查取证难的问题,通过磋商的方式督促行政机关追缴残保金68.98万元,与行政机关签订了相关机制,督促行政机关之间共享数据,为今后工作衔接配合搭建了桥梁,该案的成功办理获得七师胡杨河市党委领导的批示肯定,残联主要领导同志对检察机关关注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就业多次表示感谢。

在介绍第八师石河子市检察院办理的“城市供水价格政策执行情况公益诉讼监督案”的办案经验和方法时,该院一级科员李禹莹谈到:

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依法依规缴纳水资源费是每一位用水者的责任和义务。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对普通居民用水、工商业用水、特种行业用水确定了不同的收费标准,且对贫困人口,设定了减免政策。但石河子市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实际征缴过程中存在收费标准错误适用、贫困人员未享受政策、污水处理费差额巨大等问题。因数据比对工作量大、部门之间信息壁垒,检察官以数字赋能破解难题,建立法律监督模型,抓取数据170余万条,经筛查发现案件线索,立案后监督相关行政机关整改落实。截至目前,补缴污水处理费9509万元,追缴水费40余万元,完成155家商户水费标准调整工作,推动791名贫困人员享受水费政策。该案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肯定,在全国检察机关做经验交流,并在兵团检察系统授课推广。

下一步,兵团检察机关将持续聚焦服务大局的热点重点、执法司法的突出问题、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公益保护的短板弱项,充分发挥数字检察关键变量作用,有针对性的加强法律监督模型应用,以高质效法律监督履职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